成都市政协委员、简阳中学副校长苏俊清畅谈:如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让孩子们带着天府文化走出去

文章来源:简阳发布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当前成都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度发掘地域文化特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青少年对本土传统文化学习的通道不畅,成都市政协委员、简阳中学副校长苏俊清忧心忡忡,她以稍早前发现的一个现象为例: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研学之旅”项目的相关要求:简阳中学就简阳本地、成都市内、国内省外及国际的四条线路制定了方案。

自愿报名的结果显示:有时选择简阳本地和成都市内的学生比选择出国的学生还少。问题在于:并不是孩子们对我们的天府文化已经很了解,而是他们不了解也没有意识要去主动了解。”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苏俊清在全市“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建设新天府 贡献金点子”征集活动中,畅谈了自己的建议。 

01建议开办“家长学校”

如何系统学习如何与学校沟通?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指导孩子学?......

在苏俊清看来: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人”是最好的载体和要素。“让一代又一代成都青少年在天府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他们带着天府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传承和传播。”家长和学生普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

有人认为是考试“指挥棒”的问题。

苏俊清认为:

“以中考为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近些年成都的考卷已经体现出很多天府文化元素了。”在她看来,问题出在家长的教育理念上。实际上,关于天府文化的课程在校园里很受学生欢迎,但参与“研学之旅”是按自愿自费原则开展,参与的学生家庭条件往往较好,更倾向于让孩子出国研学。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研学之旅”是带着任务、课题和项目的游学,与普通旅游的休闲娱乐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于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此,她建议:依托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办“家长学校”。“现在很多中国家长都乐于购买育儿书籍,说明对于家庭教育很上心。相较于自己读书摸索,上‘家长学校’,系统学习如何与学校沟通,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等等课题,效果肯定更好。”  

02建议开放“绿色通道”

鼓励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向本地青少年开放‘绿色通道’。

研学之旅’的招募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近距离学习本土传统文化的机会。

苏俊清举例:

对于简阳的中小学生来说,到简阳辖区内的传统文化点位参观学习,可以免费。但是距离一远,时间投入和经济成本都会上升。“这种学习机会的差异就是典型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意愿上,学生们大多是非常希望参与的;到操作层面,有能力、有意识支持孩子参与的家长却不多。”

对此,苏俊清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向本地青少年开放“绿色通道”。财政给予中小学生及教师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希望财政资助他们免费参与‘研学之旅’等活动。”

同时,苏俊清还急切呼吁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城如何建?家庭、学校、社会又能从哪些方面努力?

成都市政协委员、简阳中学副校长苏俊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完善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基地。将研学之旅深入到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中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也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请进课堂、社区和乡村。此外,努力营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文化自信。

03与研学结合  保护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毕业于历史专业的苏俊清,十分钟情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她觉得,四川优秀的本土文化十分丰富。

她认为:

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首先要把优秀的本土文化挖掘出来。在挖掘与传承的过程中,进一步修葺维护好已有的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遗址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建好四川籍爱国人士故居(墓)、龙泉水利工程修建纪念馆、龙泉山水系英雄纪念碑和雕塑群等。“

做好文化教育基地的保护,并利用好这些教育基地,将其与研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零距离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此前,简阳中学还邀请音乐协会、书法协会和写作协会的会员们来到校园,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带到校园。

苏俊清认为:除了让孩子们走出去,也得把优秀的文化请进校园、社区和乡村。学校除了要增设传统文化固定课堂和专题讲座,上好民族文化教育课,学习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还要重视发挥当地民间文化人士的作用,有计划地邀请当地文化专长人士和外地资深学者,到校‘讲文化、说历史、忆传统’。还要重视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的开发。

她认为,川剧等地方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就是一种好的实践。

04建设家长学校  构建家训家规体系建设

长期扑在教育工作的一线,苏俊清也见证了个别意识不到位的家庭仅重视考试科目,而漠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她感慨:对文化的传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她建议:要构建家风、家训、家教、家规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指导,乡镇、社区(村居)具体推动,形成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共建格局。不仅要加大力度建设好我市的家长学校,对于家规家训,家长要带头垂范,学生要能遵照执行,学校和教师要负责督促和评估。

此外,她还提出:在学校及社会公共场所,通过板报、专栏、刊物、标语、图片、宣传画等形式,宣传、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举办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