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与学生共同成长 ——专访简阳中学校长杨勇军

文章来源:资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9日 点击数: 字体: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与学生共同成长
——专访简阳中学校长杨勇军
  ■刘声文  本报记者  余学武  汪新彬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逐步扩大,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新课改的双手已叩响了我们校园的大门。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应畏惧和恐慌,只要观念转变得当,我们将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是日前简阳中学校长杨勇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课程观的转变
 
  杨勇军说,相对于历次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构建一个整体性、全方位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讲,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追求创新。比如,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结构更强调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尤其增加了以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让教师由关注知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等转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等;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进一步发展、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等。
 
  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时,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已不可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以民主教育、赏识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观就成了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心中必须树立的新观念。”杨勇军告诉记者。
 
  民主教育强调为学生服务,向学生交心,同学生商量、同学生一起总结、一起成长,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姿态“霸占”课堂。赏识教育提倡重视珍惜学生的无形生命,即人格、思想、追求等,要求教师在欣赏、赞叹中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身条件的优越感,树立起“行”的观念,使教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差异优势,充分扬长,让欢乐、成功、幸福与学生终生相伴。这样就能避免批评、体罚、自卑、厌学等充满校园的现象。
 
  杨勇军强调:“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勇于实践与动手的能力;三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教育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民主使师生平等,赏识使学生充满自信,创新使学生充满创造力,三者有机整合就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就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与条件。”
 
  角色观念的转变
 
  杨勇军说,当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领悟民主教育,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接受,但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教育观,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这里面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角色观念没能转变过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彻底转变:一是针对学生,二是针对新课程本身。针对学生包括三方面。一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二是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三是由教书者转变为研究者。针对新课程本身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二是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三是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和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机率将大大提高。教师促进者的角色表现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和宽容的课程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历来被喻为“园丁”,它隐含着:教师要能经常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面临的问题,也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苗进行任意修剪。这种将教师神圣化的比喻,使教师忽略了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就有可能“修剪”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往的课程基本上是由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教师只能按要求贯彻执行,这种课程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可能为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设置解决方案。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对学生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直接面对者,这些问题必须由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每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这样学校即为研究中心,教室即为研究室,教师即为研究者。新课程将会使教育问题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成为研究者势在必行。
 
  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其中包括教师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教师对新课程的创新性实施。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坚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教师应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
 
  教学观念的转变
 
  杨勇军认为,要实现课程观、教育观、角色观的转变,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必须从具体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教与学的方式上开始转变。
 
  传统的灌注式教、接受式学,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而我们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它需要通过创造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独立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热情坚定的意志品格,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比学生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使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评价机制,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评价中遵循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即着眼于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种评价机制同样适用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小组展开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一般适合于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而较简单的学习任务最好还是通过个人独立自学或全班教学来完成更好。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是由教师设计,然后按上述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同时,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分工,每一位成员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在合作过程中成员间要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教师除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活”和“动”的特征。具体到学生学习中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生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的。二是学生需要收集用于解释和评判科学性问题的证据。三是学生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四是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五是学生要交流和进一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当然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有些特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而要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更新,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作为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科学的,要真正读懂学生,让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这样,他们就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我们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如果一节课你就是以让学生获得某个知识为目标,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来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应转变观念、积极面对,在新课改中不断提高!”杨勇军说。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