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杨勇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6日 点击数: 字体:

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杨勇军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最根本之所在。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生活于其间的师生的发展起到一个方向标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和践行素质教育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继承历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和做出回答的。本文经过认真总结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的实践探索,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途径、核心和归属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 办学理念 学习型组织 人本思想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和精神氛围,其核心是在办学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师生共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全面、和谐、个性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其倡导的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极健康、和谐向上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氛围及物质环境,是涉及学校内涵发展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战略。素质教育在长期的探索实施中对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和教育效果的彰显上带来了积极而普遍的变化。而怎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审视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切实解决素质教育在向纵深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则需要我们科学论证与认真探索。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我们认真解读素质教育的确切内涵,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文化的每个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程度,进而梳理、改进、完善学校文化,使素质教育理念更好的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好的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一、准确解读素质教育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倡导和实施多年,但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学校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在表述上没有做出一个科学、直观的定义,学界在长久的探讨声中也未形成一个一致而确切的结论。界定的模糊和认识上的混乱使得基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得要领,不着边际,实施的结果就是素质教育偏离了既定的航道甚至走向反面。在曲解的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学校文化也没起到“育人”的真正效果,反而起到“误人”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准确解读素质教育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对于素质教育,人们较为认可的的界定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而素质具有个体性、整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这四大特征。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允许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发展(个体性)。同时,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整体性),他们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特长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即我们讲的要全面发展。又由于人是社会化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群体和社会而生活、生存。因此,在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体性和民族性)。有时,就需要对个体发展的选择作适度调整以契合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个体性、整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达到个体素质优异,整体素质优良,群体素质优化,民族素质提高。在准确解读素质教育内涵之后,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培养有特长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科学定位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有人说,办学条件作为“器文化”,是学校之躯;管理制度作为“制度文化”,是学校之脉;而办学理念作为“精神文化”,乃是学校之魂。理念决定道路,学校的行为和发展方向是由校长、师生共同构成的理念体系所确定的,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就会办出什么样的学校。所以,办学理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对学校文化的总体构建具有方向标和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几乎都在漫长的办学岁月中提炼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复制模仿的居多,较少自觉地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准确定位。因此,需要我们就办什么样的的学校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学校做出理性认识和哲学思考。我们认为,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法规、理论。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办学理念。二是继承吸纳传统精髓。办学理念应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要有一脉相承的一贯性,要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三是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办学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赋予新的涵义和补充新的内容。

    我校是一所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积淀的百年老校,学校“以德为先,通材树人”的办学理念也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并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它从两个方面很好的诠释了“怎样办学”和“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怎样办学”即“以德为先”,其内涵是学校以德治校,教师以德施教,学生以德为学。“办什么样的学校”即“通材树人”,其内涵是培养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专业出众的教师队伍;培育志趣高雅、和谐进步、个性鲜明的学生队伍。正是因为我们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把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动时空、存在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融进素质教育理念下,从而实现了百余年悠久文化精髓和当今学校文化的灵魂有机统一。

    三、创立学习型组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在发展快速、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产生、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传播和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陈旧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已成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基本社会适应行为,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足和生存、发展和升迁的社会适应行为。素质教育从方法论上讲也就是通过学校的“学习”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思维和兴趣,即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作为育人成材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师生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和服务中心。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因为它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保障。 可见,“学习”是构建文化的源头之水,学校文化建设是必须基于“学习”行为之上的建设,即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必须是学习型的学校。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起学习型的文化,而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创建学习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校在充分学习彼得•圣吉(美国——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等相关理论文章后,结合学校实际,就创立学习型组织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一是设立共同的愿景。为全校师生描绘一个美好蓝图,使全校师生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三是在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知识。四是要求全员学习。上至校长,下至普通员工都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五是注重全过程学习。不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工作,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六是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学校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通过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全校师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他们自觉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为打创一流团队、建和谐温暖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举人本思想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属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和“发展的人”的学校文化,是突出“人”字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宿和最终指向是“人”。王红顺在《学校新文化的十大镜像》中这样展望高举人本思想管理下的学校新镜像:“学校领导把师生真正当成了服务的对象,改革了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摒弃了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乃至奴役和摧残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美、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协商、对话、资助、支持、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了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师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人们还有一个很好的隐喻,就是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要能够体验到心理和精神舒适、愉悦与满足,而不是紧张和压抑;要能够体验富氧而不是缺氧的精神呼吸,要能够品味高雅而不是粗俗的精神食粮,要能够感受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体验成熟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美妙的描述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应追求的美好愿景。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校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和家长是教育的合作伙伴”,把家长放到学校教育资源的高度,重视家长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每名家长都是我们赏识、尊敬和学习的对象。我们提出“教职工是校长的上帝”,尊重教师的发展权,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尊严感;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增加教师工作生活的快乐感;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工作生活的舒适感;完善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生活的成就感;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增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幸福感。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师的上帝”,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为切入点,坚持“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评价观,给予每名同学以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角色意识;落实学生评教、评校制度,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要求课堂教学民主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正是学校树立并践行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和谐成长与学校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学校的发展和品牌的塑造首先是学校文化品味的提升,是学校深厚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准确定位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乐学善学的优秀团队、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必然会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精神力量,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从而增强学校自身建设和后续发展力,推动学校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中:《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 伟:《校园文化建设指南》南海出版公司,1999

4.王红顺:《学校新文化的十大镜像》,2007

5.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中信出版社,2009年

6.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