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及对策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6日 点击数: 字体:

                     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及对策

                       简阳中学  苏俊清

背景对四川省高中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我们似乎做好了准备,又好象茫然的被一些问题所困惑,我们既感觉兴奋,又好像两手空空无从下手。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需要立足现实,理清思路,认真应对新课程改革。

思考1旅游改变的不是人们的眼睛,而是看世界的眼光:记住多学习多积淀多总结,不要把自己单纯地视为新课改的听众和观众,而应该是一个参加者、研究者;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名普通教师,而应该是泛观厚积的教育者;

2、云厚雨猛,弓劲箭远: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艰辛的探索在教师成长中的价值,课程改革不是按照某种指令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而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

3、土豆与土豆一起煮还是土豆,土豆与牛肉一起煮就是美味佳肴: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後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学会与他人交流,记住坚持!

4、思想是教师飞翔的翅膀:教师要有思想,当思想敏锐地游走时,教学时空坐标中所注入的生命关照主题才能涌现出来。教师要善于从文化的瀚海中,从貌似常规的现象中,以其独具的慧眼,去发掘那些蕴含着哲思的教育资源,溶入了丰富教育资源的常态教学才能弹奏动人心魄旋律的旋律。教学怎么教为最好:“到位、到形、到神韵”   {李惠军语}。

 

问题和困惑

1.现行高中教学方面: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课程定位于狭窄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的标准;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艰深、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学生缺乏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 造成了他们消极的学校生活体验。

2.教师综合素养和储备方面: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对我们未实行课改地区的高中教师而言,虽然高考命题已逐渐在渗透新课程理念,很多老师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新课程培训,但仍有许多老师凭经验办理,受制于旧课程的惯性,不能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而言,老年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等问题;中年教师在新课改中普遍缺失课改观念、思想见解和教学机智,有些课改实验区课改实施多年,仍有很多教师不能完整地阐述课改理念;而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不熟悉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呆板,教学中力不从心,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3.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方面:新课程教科书是以专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因此必须以初中知识为基础,但事实上初中的各科教程内容单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薄弱,时间线索不清,无疑给高中学段的模块专题教学带来困难。

4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方面:高中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体现了理念新、史观新、体例新、编排新的特点,但在协调与整合教材与学材方面、历史的天然系统与历史的人造系统统一与结合方面(时序与专题的矛盾、历史发展逻辑与历史思维逻辑的矛盾)、必修的内容繁多与课时短缺的矛盾带来的困难(选修则相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加文理分科)的矛盾等方面均有一些困难。

5.教师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前准备时,对教学目标很多老师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只重知识目标,只关注把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不备能力目标,也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追求,也没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资源上,有些老师不能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抓课本,至多去看点教材,不研究课标要求,不联系初中内容和相关模块,也不愿意上网查阅相关资源,不善于联系现实生活的素材。同时,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未实行课改区和已实行课改区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固守传统,穿新鞋走老路,漠视课改要求,表现为课堂沉闷,一讲到底,方式陈旧,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学习个性和创新。二是盲目创新,课堂虚假繁荣,热热闹闹无内容走入教改误区。表现为能力至上,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或探究泛化,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把握结构,或随意设问,不能科学建构课堂,或活动无序,教师引领不足,剥夺学生思维过程。

 

选择及对策:

1.领会课标研究教材:课标分为三部分,即理念、体系和内容,体系是指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所形成的知识结构,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去整合历史,其体例体现为专题教学,中外混编。同时,现在的“一标多本”与过去的一纲一本不同,每套教科书都是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诠释和落实,各自在材料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些不同,因此,我们要使用好我们的教科书,又要尽量研究另外几套教材,看不同的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学习要点是怎么样理解和落实的,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它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高中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历史教师为例,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第一,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融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等二,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三、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质”方面,指的是课程内容质量高低关系乃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量”方面,强调关注目标底线,“顶”的程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处理,不能过分拔高。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己要避免“一个头脑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创新和改变。

2.创新教学观念:由实践者、管理者转化为研究者、引导者,转变教师自身角色;由“单向培养”转化为互动交流,构筑师生交流平台;由“桶论”转化为“引论”,促使教师教学反思。李惠军老师的一些理念:发轫于教育价值判断的认同前提下;皈依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基础上;植根于教学流程设计的缜密逻辑间;凸现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智能内化中。在此要厘清几个理论问题:第一、基于“元认识”的有效性可如下来理解:知识信息的丰富、清晰、结构特征——有效性的基础性; 认知过程的质疑、诱导、释惑特征——有效性的思维性;能力转化的迁移、裂变、知新特征——有效性的知本性。  第二、教学要力求达到以下的境界:回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斟磨中拓展资源;叩问:“冲波逆折探回川”、“直挂风帆济沧海”——在体悟中企划创意;迁移:“长风破浪会有时”、“更研哲理牖新知”——在运用中返璞归真第三、设计环节有效性:思维在教材内容回声之中穿梭;灵犀在基础知识内涵之间闪现;智慧在教学流程完形之际跃动; 情感在孜孜教化养育之隙萌发;认识在思维困惑探求之后顿悟。 第四、“志於道,游於艺”的意境: 即达到: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哲理”  ;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   ;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   ;精选落实一节课的“问题”。

3.提升教师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形成博采众长的能力。如在中学历史界有许多善于思考的优秀教师如李惠军,他提出的教师的“独立思想无比重要”和“我思、我行、故我在”让人耳目一新。成学江老师“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的思考原则让人受益匪浅。全仁经老师提出的“讲究哲理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和“人看此面,我看彼面;人看一面,我看多面;人看表面、我看底面;人看正面,我看反面”的思辨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应有启迪。同时,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3创新教学内容:齐健老师说如果要从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就应当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它应当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思维场,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情感场,有利于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与完善;生活场,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因此,我们第一要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拓展与更新上下功夫第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跨学科融合,包括与政治、地理等相整合,重在强化课堂教学的综合研究;与文学艺术相整合,重在渲染课堂教学的民族情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围绕乡土资源,开展活动与探究;围绕社会热点,开展活动与探究;围绕社会焦点,开展活动与探究;第四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第五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利用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利用教学内容与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思辩中成熟。

4、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如我们看过李明赞老师的一节课,他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很好的教学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税政策,通过行动实验,烹制古茶,体验唐朝茶文化的先进,通过思维碰撞,设计“文言文”与“白话文”对话,体验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因此在新课改的历史教学中,猜想法、历史剧表演法、收集资料法、实践法、求证法、迁移法、辩论法应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常用方法,从而创新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形式要简练,教学方式或手段不易太多(求真实)。教学要生成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求反省)。全员参与教学活动,但活动不是目的(求体验)。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倡导有目的的学习(解决问题)。在从灌输教育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和课堂主人。 如以鸦片战争为例的教学: 传统模式: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创新模式:从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原因。

以改革开放为例的教学:传统模式:农村改革、沿海开放、市场经济。

        创新模式:两种社会主义的区别。         

5、创新教学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此,新课改评价不能像传统价值观一样被神圣化,而应该创造多种机会,使学生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及他人。如除规定动作——纸笔试外,还应设计各种名目的“表扬机制”,诸如“思想家园地”、“思想出色者”、“记忆排行榜”、“最佳辩手”、“班级贡献奖”等。表现:①自评与他评相结合。②平时表现和测验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③完成一个模块给予一定的学分,达到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④建立学生档案袋,将平时的综合表现记入档案,供高校录取作参考。在教学评价的探索改革中,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的科学技能不断提高,活动与探究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