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 见天地 见人生——记简阳市第四届“简之韵”杯诗歌创作大赛颁奖典礼暨诗歌分享交流会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0日 点击数: 字体:

简阳中学讯(“简之韵”工作室)时间不语,万物有迹。2023年11月19日上午9点,简阳市图书馆和四川省简阳中学联合在简中东区格物楼大会议室隆重举行了“学习新思想 争做好青年”为主题的简阳市第四届“简之韵”杯诗歌创作大赛颁奖典礼暨诗歌分享交流会。到场的嘉宾有简阳市图书馆馆长方亚兰女士、副馆长杨虹女士,“简之韵”总策划人、简阳中学副校长苏俊清老师,简阳中学副校长胡林老师,党委委员李金富老师,简阳中学教科室主任陈醒雅老师、副主任陈平老师、田刚老师,语文教研组长王世川老师,“简之韵”工作室杨霞老师,高一语文组备课组长付莉老师,语文备课组胡英老师、王丽老师、付文颖老师、汪跃老师、王玲玲老师、吴金莲老师,同时本次诗歌创作大赛校内外获奖选手、简阳中学26高学生代表以及“简之韵”工作室各部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届“简之韵”诗歌创作大赛,我们初中组、高中组、成人分别以“明”、“环”、“微”为主题,共收到校内外稿件2661份,其中成人组稿件48份,高中组稿件2335份,初中组稿件278份,经过层层审稿,最终选出特等奖获奖作品7篇,其中成人组0篇,高中组5篇,初中组2篇;一等奖获奖作品94篇,成人组获奖作品8篇,高中组获奖作品77篇,初中组获奖作品9篇;二等奖获奖作品173篇,其中成人组13篇,高中组136篇,初中组24篇;三等奖获奖作品247篇,其中成人组0篇,高中组211篇,初中组36篇。共521篇作品获奖。

大会由26高20班八位同学们合唱《明月几时有》拉开序幕,在跃动的音符中同学们齐颂苏东坡先生的《明月几时有》,纵然走过阴晴圆缺,江月依然年年望相似。即使历经悲欢离合,故人仍旧岁岁记心头。跟随那些被赋予了生命张力的文字,走进身边的诗意,走进我们第四届“简之韵”杯诗歌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分享的现场。

首先,简阳中学副校长苏俊清老师为本次活动致辞,她对此次大赛中获得殊荣的诗人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对在场的同学们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并用“梦想、联合、传承”三个关键词总结了此次诗歌创作大赛,文学这颗梦想的种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将大家联合起来,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传承文学的过程中找到了梦想与归宿。

大会第一项,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随后,高中组一等奖的获奖代表24高27班的刘宇冉同学分享了她的作品《困于循环中的等待》及其创作体验。等待是一门属于时间的艺术,父母等待孩子懂事,老师等待学生成长,恋人等待相聚,朋友等待重逢。多少的欣喜、落寞、辗转、欢腾都在等待中上演。刘宇冉同学分享了她与文学的故事,并给她的分享命名为《未来一如曾经》,从初中开始她一直向“简之韵”投稿,这是第一次获奖,她曾经总渴望着别人的认可,后来终于发现,对文学的热爱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认可,在文学的追寻中也找寻到了本真的自我。

成人组一等奖代表简阳市房产保障中心秦国文先生分享了他的作品 《微》组诗(《素颜的脚诗》《微的姿态》《微的语言》《微的艺术》)。秦国文先生将主题词“微”的词性确定为动词、名词、副词,一沙一天地,极微即无穷,再微小的尘埃也有属于它的博大世界。晚风的轻柔,余晖的婆娑。它们用细微到无声的语言传递最强劲的力量。

大会第二项,为特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接下来七位获得特等奖的诗人们,带来了属于他们的分享。初中组特等奖获奖选手24初7班的樊忆琳分享了她的作品《璀璨》。她说看到“明”,就想到繁星璀璨,所以就有了这个诗名,田间撒欢的小孩、愁绪难解的游子、苍颜白发的老人、扛起红旗的光明之子,像极了我们的一生,也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中华儿女该有的民族担当。同时,这就是一个时间和岁月在人的身上不断刻画所塑造的作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阶段灿烂、光明。

接着,初中组特等奖获奖选手26初1班的骆子涵分享了她作品《光明》。“别在黑夜中丧失自我,向前看去,那儿总会有轮日月等着你,总会有新的一天接纳你”。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至暗时刻,但是只要坚持,曙光一定会重现。生活嘛,要慢慢来。

苏轼曾泛舟游于赤壁,感受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发出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的感慨。其实,不管是认识自然还是认识自我,都是一个不断从梦寐走向明晰的过程。一个“明”字很好地诠释了“过程”这一个词。

26高14班的袁艺华同学分享了她的《环》,她邀请了24高27班的夏祖旭同学为她朗读了整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在场观众沉浸其中,而袁艺华同学真挚地解读又让大家惊讶于诗歌的多元与包容。

24高9班的蒋皓云同学分享了她的《被系住的梦》,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爱做梦的孩子被几个环套牢,像是不会哭泣的骆驼,背上了最后的稻草,苦苦追寻”,文学正是一个释放的窗口,让她的心灵找到了暂时的蕴藉。

26高6班的陈晓琴同学邀请全班朗读了她的《命环》,并把诗歌分为四组,分别请同学们演绎了诗歌中“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四个阶段的人生,同学们的表演幽默风趣,让在场的观众捧腹大笑,可是笑后却忍不住深思,“后来,我疑惑于:为何你对我的爱如环?循环却也无需偿还。你笑而不答,却不知,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你我是两个相扣的环。”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遇,唯有父母与子女的爱是为了别离。

26高24班的王可心同学邀请了四位同学朗读她的诗作《环》,“我终于发现自己行走在,无所遁形的圆环上,环尽头是我的背影,亦或是我那无法逝去的,春日之影。”同学们的朗读铿锵有力,观众沉溺在诗歌的情境中久久不能自拔。随后张锦程同学分享了她的朗诵体验,她谈到“伤春惜时”自古以来都是我们文学中的主题,但是王可心同学却在这里融入了自己对时光的另类见解,她将人生感悟,将不同类型的意象融入其中,自有另一番诗味。作者王可心更是从自身成长的体验过程谈到了她心中的“环”。

26高9班的曾昊然同学邀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重新创作并朗诵了的诗作《环》,他化身古人,从李白到杜甫,再到苏轼,再到张载,他们带领现场所有观众一起追寻历史,再回到现实,“我眺望丝带的尽头,确与我的后背相撞;我仰望崖的顶端,那是我来时的路,不过添满了阳光。”他在舞台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全班同学也声情并茂,让全场进入了一个诗歌的世界,一个追寻古人,追寻自我的世界。音乐声停,全场鸦雀无声,仍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环”是转动的车轮,印刻下的一道道车辄是我们探寻世界的脚步。“环”是心头的牵挂,圈套住的一位位故人是我们仗剑天涯的归宿。“环”还是坚定的转身,向后转的一次次决择是我们不忘初心的执着。

大会最后,全体齐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却始终达观豁达,让我们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感悟到自己的“江山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拥有快乐得一生。告别诗意的栖居,每一位的平凡的你我,还要回归忙碌,为我们自己世界里的风卷云涌而奔波奋斗,就让我们把祝福别在襟上,期待下一次相逢,期待顶峰相见。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